【中国应急管理报】从“纸上读”到“掌上阅”

5.png

70年来,祖国的变化千千万万,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读报的变化。从过去的只能“纸上读”,到今天的可以掏出手机“掌上阅”,阅读方式的变化,记录了媒体的发展和新闻行业的变革。新闻媒体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了。

上世纪70年代初,我出生在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西河村。就是在这个小山村,我开启了读报生涯,通过读报纸一点点了解了村庄外的世界。

那个时候读报很不易,我们村离县城70里地,交通不便,仅靠一片河滩通往外界,遇上下大雨,河水上涨,便没了路。由于行路难,那时要等上一星期才能看上报,遇上刮风下雨,等的时间可能会更长。乡亲们戏言,我们村的报纸是日报当周报看,周报当月报看。

村口有棵大槐树,我经常站在大槐树下向外望,别人以为我在看风景,其实我是期盼着邮递员的到来。他一来,我就能去大队干部家看报纸了。

在村里,我能看到三张报纸,一张是《人民日报》,一张是《山西日报》,一张是《长治日报》。当时的报纸版面很少,《人民日报》不像今天能有几十个版,《山西日报》仅有4个版,《长治日报》是四开小报,版面少自然信息量就小。《人民日报》《山西日报》看得少,我看得最多的是《长治日报》,因为《长治日报》是我们家乡的报纸,有种亲切感。

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我随父亲到石坡乡读初中。父亲在乡供销社当售货员,经常拿一些单位里看过的报纸回家,这些报纸大大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。那时,我们中午有一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,这段时间我全部用来看报纸。随着知识的增长,阅读《山西日报》《人民日报》明显多了,《长治日报》逐渐被我抛弃。

后来,因为我觉得总看“过期”的报纸不过瘾,便向父亲提出自己订一份报纸看。父亲对于我学习上的事总是有求必应,我读初二那年,他为我订了一份《山西日报》。

我到壶关一中读高中时,一直坚持利用课余时间看报,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经常去阅览室看报。

县城自然要比乡下方便些,县城邮局旁有一个报刊亭,每天中午我都坚持去买报纸看。通过看报,我开阔了视野,提高了写作能力,更大大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。高考时,我政治考了120分(满分150分),这与我长期坚持读报密不可分。

走上社会后,无论到哪里,我都没有放弃读报这一爱好。记得2000年我在天津市红桥区打工时,《每日新报》五毛钱一份,我每天必买。

2003年,我通过招工来到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镇城底矿,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。安下心来后,我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,订了一份《法制日报》。随着工资的不断上涨,后来我又订了《人民日报》《山西日报》《中国安全生产报》《中国煤炭报》等一些党报和行业报。通过读报,我不仅了解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、祖国各地的巨大变化,更对煤炭行业、安全生产领域有了清楚的认识。
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网上阅读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更快的新闻资讯,但我还是喜欢读报,虽然它没有网络快,但它的真实性、可靠性是网络无法比拟的。慢慢地,我发现一些报社在其官方网站挂出了报纸的电子版,但在这个信息付费的年代,各大报纸几乎都要付费订阅才能查看。当时,就连《人民日报》也只能点开1版至4版,5版以后需要付费阅读。

近年来,媒体深度融合,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,媒体越来越贴近老百姓,党报党刊飞入了寻常百姓家,手机读报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。不但能看到当天的报纸电子版,往期报纸也能一一打开,这是我这个从小就爱读报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
如今,只要我早晨不下井,一睁眼,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把当天的报纸电子版纷纷浏览一遍。我的手机里安装了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等各大报社的APP,足不出户就能览尽天下事。

回望儿时到现在的阅读经历,我以“读报人”的身份,一步步见证了从“纸上读”到“掌上阅”的美妙过程,万千思绪涌上心头。从找报纸看,到手机上随时看,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。


返回顶部